詞聯網——
把一切設備都接入互聯網到底意義何在?其中是否包含實際價值?僅僅是因為你可以,就意味著你應該嗎? ——馬特?西西艾里(Matt Cicciari)
在互聯網中混跡久了,你就會發現,嘲笑物聯網的動漫太多了。(當然,我指的是極其明確地被接入互聯網的設備,并且這種設備可以通過這種連接收發數據)。常見的標題有《我們不得不出門吃晚餐了》,因為“冰箱和烤箱互不理睬了” 。嘲笑可以播放視頻的牙刷和智能衛生棉條很容易,但可別被這些令人無語凝噎的設備分了神,忘了物聯網嚴肅的一面。市場研究公司高德納預測,今年將有超過60億個節點接入互聯網,而DHL趨勢研究和思科咨詢服務聯合發布的一份報告則預計節點的數量為150億。物聯網中的“物件”著實不少,唯一能讓所有人都認同的趨勢是節點的數量將會越來越大。對語言觀察家而言,好消息是,隨著物聯網的發展壯大,與其相關的行話術語也越來越多。完整的物聯網相關術語詞匯表可以在專欄里發一整年,所以我只挑選一些值得注意的新詞來寫。
物聯網的一大組成部分是配備傳感器的無線收發器,可以存在于家用電器、儀表、服裝、機械設備和建筑物等幾乎任何物理實體中。當然,“配備傳感器的無線收發器”這種說法有點拗口,因此這種物聯網節點被稱為塵埃(mote,remote的簡寫),每一粒這樣名副其實的塵埃都需要具備尋址能力(addressability),即其所處狀態不僅具有獨特的可識別性,而且可以被發現。管理尋址能力的系統被稱為物識別(Identity of Things,IDoT)。
工業環境中的物聯網被稱為工業物聯網(Industrial IoT,IIoT),通常由結合了網絡和機械零件的信息物理系統構成。當討論的是云網絡時,管理服務和數據交付的系統被稱為事物即服務(Things as a Service,TaaS)。
已安裝了成千上萬臺傳感器的汽車將不僅與母機(即制造商)交流,檢查更新,還將進行車對車(V2V)、車對人(V2P)以及汽車對基礎設施(V2I)的溝通,于是出現了車聯網(Internet of Cars,更通俗的英文寫法是Internet of Vehicles)。由于外部和內部傳感器組成了我們的身體區域網絡(body-area network),所以我們還將每時每刻進行電子健康(e-health)監控。
這很可能意味著,剛剛對自帶設備(BYOD)習以為常的那些IT企業很快就不得不準備迎接自帶可穿戴設備(BYOW)了。在用戶控制數據而IT控制著安全的地方,這些設備可能都不得不變成共同擁有、個人使用(COPE)設備。
所謂的智能電視和智能冰箱只是物聯網陣線大后方的一部分。很快,家庭自動化(domotics)將會密集地覆蓋我們的住宅,包括聯網安全系統、自動化系統、機器人,諸如此類。我們還將與社交物聯網(SWoT),也就是物聯網的社交網絡感知部分建立不間斷的聯系。想看電視節目或是去餐館?現在你會知道哪個朋友看過同樣的節目或去過同樣的餐館,以及他們是否喜歡。這只是一個小子集,它上面還一個更大的概念——群智感知(crowdsensing)。在訪問某一環境的一大批用戶的智能手機和其他設備中,會生成諸多傳感器數據,讀取這些數據可以獲得關于該環境的信息,這就是群智感知。
你能看到這一切會產生什么結果。終,我們會迎來萬物互聯(IoE),帶我們超越物聯網機器對機器(M2M)的本質,將人也納入這個等式當中,將其變成機器對人(M2P)。既然牙刷和衛生棉條只相當于網絡中的小小塵埃,很快我們也會變成其中的一員。歡迎來到機器世界?!?/p>
作者:Paul McFedries